返回顶部



木版水印:古老印刷术的艺术重生

2018/4/1 12:50:33浏览数量:28473

传统工艺的美好之处在于“它是一个纯净的行业”,相较如今大规模机械生产,它的价值在于本身蕴涵的美和文明,其间更因为人的创造,多了几分灵动的诗意。而作为古代印刷术的巅峰——“木版水印”,其所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饱含了中国辉煌的传统文化基因,笔墨刀工之间,绘的是人间烟火,留下的是一段传奇。

作为古代印刷术的巅峰,木版水印曾经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却几经起落,几近失传。如今,掌握这门技法的老字号仅剩北京的“荣宝斋”、上海的“朵云轩”以及杭州“十竹斋”这三家了。因此,长期以来我有一个梦想:把明代至今木版水印技艺走过的历程,整理成文献呈现给世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技艺的历史传承。

木版水印的起落,或可看成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缩影。这些从祖辈那里一脉相承下来的老手艺,因为活在身口相传的文化链而倍显脆弱。而如今,我试图让“木版水印”在商业的路上注入新的活力,让技艺本身拥有不断发展的前景。

登峰神妙之境

关于“木版水印”,流传着一段趣闻轶事。

当年国画大师潘天寿作了一幅《雁荡山花》图,浙江美术学院水印工厂运用“木版水印”工艺复制了一份,将原画和木版水印画并列挂在墙上,让画家本人指认。结果潘天寿错把水印画当成了自己的真迹,因为他觉得水印画的颜色更加鲜明好看。

如今,这幅《雁荡山花》就挂在杭州十竹斋艺术馆的墙上。我对木版水印制作过程的了解也是从这幅《雁荡山花》开始的。

画家在画稿上作画之后,工艺师依据原稿笔迹和设色的深浅、浓淡等,分别进行描摹,刻成若干版块,最后再对照原作拓印成画。整幅《雁荡山花》被分解成127块雕版印制,在这个过程中,还必须把握好渐深渐淡处色彩的变化,依次叠印。所以,木版水印复制出的作品,往往连许多大师也真假难辨。

它是原汁原味的采用中国画的纸张以及颜料,刻工落刀之轻重,印工墨色晕染之浓淡、笔触的变化、颜色的变化,全在其中。作品经过勾描、刻版及印制三道工序后,便可创造出风格飘逸自然的水墨画,墨线晕染恰到好处。

“十竹斋”之源

木版水印是现代人的一种通俗叫法,它的专业学名是古代彩色版画印刷术,属于雕版印刷术的一种。

中国的古代版画,可以看成是木版水印的前身。实际上,它的历史比中国画的历史还要悠久。中国古人把图案刻在木版上,印在宣纸上,这就是版画。现在陈列在大英博物馆内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最早的木刻雕版画。

西方人认为印刷术是德国古登堡发明的,然而当年我们的先祖们在看印刷品的时候,老外们还在羊皮上抄书。因此,印刷术不仅仅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手艺,创造木与纸的传奇,更是一项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技术。

如果把木版水印这种印刷技术比作电视的话,就像同一时期西方在看黑白电视,中国在看彩色电视——世界版画史是把明末十竹斋作为彩色套印版画的开端,同时印刷史也把它作为彩色印刷的开端。

十竹斋原本是明代书画篆刻家胡正言的居室,明末福王朱由菘从北方逃到南方的时候,传国玉玺丢了,胡正言为福王镌刻了一枚玉玺。皇帝封他为武英殿中书舍人,胡正言不肯做官,隐居于南京鸡笼山侧,因家中庭院种竹十余株,所以他将居室名为“十竹斋”。他潜心研究制墨、造纸、篆刻刊书,并主持印刷了《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后世的木版水印就是在继承了胡正言发明的彩色套印技术上发展起来的。

如今,杭州十竹斋艺术馆里依然保存着仿古版的《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画册上的梅兰竹菊、禽鸟奇石看起来雅丽动人,栩栩如生。这不仅是器物之美,更有价值的是,它们继承了传统的纯手工方式,蕴含着一脉相承的传统风俗和文化的精华,已经成为中国古老文明的“活化石”。

濒临失传靠坚守

遗憾的是,像很多古老的手工艺一样,木版水印技艺逐渐被遗忘甚至濒临消失,一代工匠逐渐老去,下一代却无法衔接。

正如与爱马仕等路人皆知的品牌店面相比,那些面目模糊的中国式奢侈品似乎总是养在深闺无人识一样,位于中山北路的“十竹斋”也并不显眼,甚至稍不留神便会错过。屏风式的木雕门,门楣上“十竹斋”三个字笔法遒劲,如果仅从外表判断,它更像一个小型古玩字画店。

然而,恰如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内敛,1990年我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当时有一堂课叫“篆刻与木版水印”。徐银森教授将潘天寿的《雁荡山花》水印画挂在墙上,正是在这堂课上,我第一次见识了木版水印的魅力,并为之着迷。不久之后,我又遇到了木版水印大师陈品超,从此和木版水印结下了不解之缘。陈品超既工书画,又善木刻,当时人称“陈一刀”。我有幸成为陈品超的关门弟子,开始走上木版水印这条传承之路。

自此,从“提刷吊耙”开始练起,磨出了一手老茧,终于学成一手“好刀法”。然而,让我忧心的是,这门曾经盛极一时的工艺,后来一直徘徊在时代的边缘。

二十世纪初,受西方印刷术传入的冲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痛感于这一极其宝贵的传统技艺资源的衰落和流失,鲁迅和郑振铎二位先生发起了抢救和保护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的运动。他们共同出资,发起了重刻辑印《十竹斋笺谱》等典籍的行动,这才让这门技艺活了下来。

尽管如此,木版水印曾经的辉煌却已经被湮没。十竹斋的“娘家”在南京,但实际上从明末那里已经没有真正的工坊了,名字虽然还在,但只是拍卖书画等,并没有真正的手艺存在。又比如杭州,南宋的时候,曾经有过“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的说法。当时,杭州木版水印作坊最多时曾有二三十家,大多聚集在如今的中山路一带,可是后来随着西方印刷术的冲击逐渐销声匿迹。

对我来说,这门传统手艺的渐行渐远,简直就是心头永远的痛。

我接触这门手艺已经20多年,当年的同学们变成了画家,只有我还在坚持做这件事。

我对木版水印这项“非遗”的保护,有着一个宏大的计划:如今我要做的,已经不仅仅是要让木版水印活下去,而是要让它“活得更好”。

古老技艺牵手时尚

木版水印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活儿,手艺人若没有耐心,很难将其做好。

以十竹斋的彩色信笺为例,古时的彩笺曾让“士大夫闻之,怀金同价”,文人士大夫们自然对华美静雅的笺纸钟爱有加,奉为雅致上品。诗人韦庄为得几枚笺纸,曾作一首《乞彩笺歌》:人间无处买烟霞,须知得自神仙手。也知价重连城璧,一纸万金犹不惜。十竹斋以彩色信笺创造了国人自己的奢侈品——木版水印画,常取意于水墨文人画,而如何恰如其分地留存笔意墨韵,则全赖匠人的经验及领悟。

100多年前的一只旅游箱子,成就了LV的品牌神话。拥有上千年历史的中国手艺,为什么不能呢?要发扬中国的传统技艺,就必须先树立起品牌价值观,让这些古老的东西变得“时尚”起来——因为大多数传统“绝活儿”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并非在于实用性,而是在于本身蕴涵的美和文明,将这种特点发扬光大,才能令其传承下去。

“保护得再好的老手艺,也无法改变无人使用或日渐稀少的需求这一事实,只有当它们走出深闺,更广泛地被人们欣赏和接受,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这也是我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举办十竹斋文献展的初衷。

自从2001年开始,我一直将自己全部的积蓄投入到十竹斋,这条曾经不被看好的路已经越走越宽。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二十多个国家的大学生前来学习木版水印技艺,我收了不少“洋学生”。 美国长岛大学2013年派了几批留学生来我这学习,年后将正式向十竹斋授牌,将这里当成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基地。在此之前,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名誉教授野田哲也,在网络上看到了新华社对十竹斋木版水印的报道,竟专门从日本飞到杭州,带着他的硕士研究生专程前来向十竹斋学习交流。

这些年来,我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木版水印的“复兴之路”上——除了专注于刻版印刷之外,还出资在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设立了一笔木版水印奖学金,在推广木版水印技艺和书画作品的同时,找准和培育市场,为古老文化注入当下的年轻、时尚、活力。

我始终这么认为:一位画家是一棵树,一位名画家是一棵大树,而十竹斋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座大山,需要穷尽一生为之奋斗。如果一棵树活不下去,就只能把它移到花坛里浇水、施肥,一旦停止,它就不能自己活。我的做法不一样,力图让这棵树的土壤更适合它生长,而不是单纯把它保护起来完全依靠我们生长。

将这门濒临失传的传统手艺变成一种社会精英把玩的时尚,这是我几十年来的坚持。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方面它是具备市场价值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完善木版水印的传承和推广。两者如何相辅相成,是“非遗”传承的走向,也是社会心态的反映。

这些老手艺是用千年文明和功夫来包装的,当我们知道其原本的出处,有了周到的想法,然后再去利用它,一旦迸发,它就能摄人心魄。今天,十竹斋木版水印这项有着数百年传统的技艺遇到了文化复兴最好的时候,这也是作为传承人的中国梦。

相关文章

  • 国内标签企业引进数字印刷设备需要考量哪些因素?

    220

    网络时代下,品牌需要快速且个性化的宣传方案。数字印刷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极快且印刷方式灵活,还可以为品牌减少包装占用的库存,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印刷的质量可以与传统印刷媲美,因此许多领域的品牌都在积极寻求通过数字印刷创造商业价值的方式。 终端用户有可变数据、防伪、追溯和溯源、物流信息控制、新颖独特的外观、有趣的品牌故事、扫码关注、抽奖等多种需求,有更多的短版、多版本标签印制需求,有更快的交货时间、更低的成本等要求。 标签印刷企业则有降低材料、能源、辅助品的消耗和浪费,减少人工,降低场地租金,增加自动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内部生产成本,提升服务品质和反应速度,提高客户满意度等的追求。 市场需求与印企追求共同成为推动标签数字印刷快速发展的动力。 对于国内标签印刷企业来说,在哪种情况下需要引进数字印刷设备呢? 先问下自己: Q1.企业目前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负担得起数字印刷吗? Q2.企业内部的员工是否具备了掌握数字印刷技术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Q3.企业的订单能填饱数字印刷机的产能么? 具体来看看吧! 企业的营业规模和类型 外资标签印刷企业

    2018/5/12 22:58:01浏览量:29603

  • 聚焦新时代 共话印刷业高质量发展

    185

    今年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今年也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印刷业作为我国新闻出版广电事业产业发展改革主力军和宣传思想文化主阵地,作为国家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产业发展改革的前进方向和根本要求。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在京召开印刷产业发展暨《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管理办法》修订座谈会,邀请了出版物、包装装潢、数字印刷、网络印刷等各类企业,以及研究机构、高校、地方印刷管理部门的有关同志,按照党的十九大新要求,围绕“产业发展新特点”“增长动能接续转换”“印刷+互联网+X”“优化结构布局”“示范企业管理办法修订”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本期D03—D05版特摘登精彩发言,以飨读者。刘晓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司长李永林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朱晓东吉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印刷发行管理处处长郭建平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印刷发行管理处副处长赵鹏飞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栗延秋北京盛通

    2018/2/11 23:42:08浏览量:28463

  • 名片设计丨减号,也是一种美。

    276

    今年以来,随着疫情的发展,大多企业和品牌的宣传策略虽然更加注重在网络平台上。但有一点始终不可忽略,作为公司或企业里的个人来说,想要通过自己来宣传公司,还是得依靠名片实现。 特别是对于一些特定岗位人员,一张好的名片更是不可或缺,比如:设计师、市场业务人员、摄影师、营销岗位、律师等等。 有时候客户往往会直接把名片的设计好坏定义成公司业务水平的高低。试想一下,你作为甲方客户,当你接到乙方对接人员递来的名片,定眼一看,名片用料劣质、设计品味低下,你是不是立马会对该公司的整体水平产生怀疑? 今天小编就精选了一些极简的名片设计作品,对于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作为借鉴和参考。 这种设计风格的名片可谓是极简中的极简了,虽然是普通的白卡材质加凹凸工艺,但整个卡片给人一种极度的自信感。 该名片的图片设计虽然简单,但非常清晰地传达了名片拥有者的所在领域和从事范围,让人一目了然。 渐变背景色加上烫金的字体和图形,视觉效果上非常的舒服,但也不会显得冗余,给人一种艺术上的情绪表达,建议设计师、插画师等艺术创意人员使用。 与第一款名片的

    2021/6/4 13:49:51浏览量:35623

  • 纸品原材料涨价,上市印刷包装企业这样突围!

    226

    此前,央视财经频道《第一时间》栏目推出《新一轮纸品涨价潮来袭》的报道,认为纸品旺季的到来,加上外废政策的缩紧,纸价易涨难跌。随后,《交易时间》栏目也推出《纸品原材料涨价,印刷包装企业多措施应对》的专题报道,指出了印刷包装企业应对纸价上涨的各种办法。纸品原材料涨价,印刷包装企业多措施应对购置智能化设备,减少人工成本记者首先来到广东汕头东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宽敞的厂房里,庞大的机器正隆隆作响,不断进行着印刷作业,但工作人员却人数不多。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去年和今年一季度的生产都相对饱和。归功于新购置的一批更加智能化的设备,企业生产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广东汕头东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培玉:这个设备集成了我们单一的凹凸设备、模切设备以及品检设备,生产效率至少是原来设备的两到三倍,人员的使用数量可以减少一半。开拓新客户的同时,锁定产品材料价格随后,记者又来到汕头的另一家以礼盒包装为主要产品的包装企业-广东汕头诚兴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杨嘉豪,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最近特别忙,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办公室接待一位老朋友-企业的上游供应商徐先生。纸品原料供应商徐先生:价格又要涨了,又要预先准备下。现在

    2018/5/18 20:05:04浏览量:32613

  • 票据印刷这四大潜在商机等待被挖掘

    191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商业票据印刷企业约有1000多家,其中电脑票据印刷企业约300多家,年销售额约150多亿元。虽说销售额可观,但是在以下几个方面,票据印刷还有不足之处,换言之,票据印刷还有很大的潜在商机等待被挖掘。商业票据印刷技术仍滞后于市场需要当前税制改革使税务发票成为热点,目前不少省市需要新版税票,而一些地方又缺乏印刷新版税票的技术和生产能力,也就是说,目前国内一些商业票据印刷企业现有的技术和设备尚不能完全满足新版税票印制的要求。其次是尽管我国电脑票据的生产已初具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脑票据市场需要仍然很大。我国现有电脑票据生产线400多条,而日本拥有2000多条,而且日本目前这类生产线的年销量仍然很多,我国电脑票据潜在市场需要很大,特别是卷式票、直接邮购广告单将会得到较多的应用。商业票据市场发展不平衡在经济发展滞后地区,商业票据应用种类少,且纸类票据多于特种票据,单张票据多于电脑发票,普通纸张票据多于无碳复写纸票据,有些地区碳复写纸票据还很盛行。从这类地区商业票据印刷企业承印的业务种类来看,以财政、税务、银行票据为主,也有邮电、航空、宾馆等其他领域的票据。而在经济较

    2018/2/28 15:58:15浏览量:32223

  • 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之路

    237

    6月8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南京市话剧团创排话剧《杨仁山》在南京紫金大剧院首演。话剧《杨仁山》的故事发生地,位于南京新街口车水马龙的繁华闹市,却少有人知的淮海路35号金陵刻经处。这个有着150多年历史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再一次回归大众视野。不忘赤子心 坚守文脉魂金陵刻经处由杨仁山居士等人创办于1866年,是目前全国仅存的唯一一家刻经处。现拥有各类经版125318片、佛像版18种,是全国佛典图像刻版的总汇。创办以来,金陵刻经处屡经沧桑,但在以杨仁山为首的几代人的努力下,坚守着最初的使命,保持中国古代传统的木刻水印技艺,制作“最精善之佛典版本”。走进金陵刻经处的刻版工作室,笔者看到了正拿着刀具修复经版的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马萌青。有听力障碍的马老在工作时专心致志、沉静笃定,从业近40年,他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就是要刻一辈子经,还要将这项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由于历经了成千上万次的油墨浸泡和印刷,加之发霉、虫蠹,很多雕版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龟裂和破损。一块只有短短800字的经版,却需要一个技艺精湛的刻工半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而雕版的修复工作对刻工的技艺

    2018/6/24 23:06:33浏览量:29633